他自诩是个老饕,嘴巴十分刁钻。虽然不是厨师,也没开过任何餐厅,区区家宴,却引领了近代粤菜发展,在美食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题图:pixabay
作者:陈鲸
编辑:长乐未央
谈及粤菜发展,「百粤美食第一人」江孔殷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。
他是清末最后一科进士,入了翰林院。翰林古称太史,世人便尊称他为江太史。
作为老广州有才有财的风流名士,他是长袖政客,也是成功商人。但其传世最广、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,还是大美食家这个称号。
图片来源:晶报
民国初年初代美食KOL
都说三代富贵,方知饮食。江太史家世殷实,祖上以茶业起家,父亲是人称“江百万”的巨富茶商。
从小到大,他的舌头可是顿顿泡在珍馐玉食当中,自然知道什么好吃、什么值得吃。
江太史与三姨太
寻常菜式已经难入他的双眼,便带着家厨们钻研美食、研发新菜式。还创办了自有农场和蜂场,新鲜食材隔日就会送到家中,从产地到餐桌一手把控。
太史第的美食除了府内家人享用,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宴请宾客。
毕竟美食除了慰藉人心,也是维系关系的手段,大家在吃喝中最容易放下戒备,吃好喝好,一切好说。
民国初年,就连广州一些军政要人都是他的家中常客,十分风光。
在宴客这件事上,江太史一直秉持着对美食的高要求。首先是款客的菜一定要精细,其次是只设一席,以防人一多,家厨手忙脚乱,没法很好地把控出品。
家中私厨结合主人喜好与要求做出一系列美食,这种无固定菜单,每次只服务于少数指定宾客的模式,也被不少私家菜馆借鉴延用下来。
追本溯源,现在的私房菜概念,其实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。
图片来源:图虫·创意
“太史菜”的风靡与流传
旧时广东南海有两大美食世家,其中谭家菜以炮制海鲜干货而出名,而太史菜则更注重生鲜食材的选择和精细的烹调手法。
后来谭家菜北上,融合各菜系成为名满京师的官府菜。
太史菜则一直坚守广东,家厨们的烹调基本都取材于岭南的物产,一直是在本土粤菜的基础上改良创新并发扬光大,对粤菜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。
据江太史孙女江献珠所述,家里每出一道新菜,吃过的宾客都会辗转相告。还引得各大酒家厨师仿效烹制,冠以“太史菜”之名就能大卖,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见一斑。
据闻,广州人爱吃蛇的风气,也是由江太史带起来的。
岭南当地土地湿润,花草树木繁多,本身就适合蛇类的生长。再加上广州人“不问鸟兽蛇虫,无不食之”的特性,蛇肉自然而然成为当地人的盘中餐。
太史第一入“蛇季”,就会开始张罗举办“蛇宴”,其中一道太史五蛇羹就是重中之重,横扫秋冬,在当时属于名扬全城的存在。
太史第的五蛇羹,光是蛇肉就要挑选金环蛇、银环蛇、眼镜蛇、水蛇、锦蛇这五种。
做法也很讲究,诸如鲍鱼、广肚、冬菇、柠檬叶这类配料,都要切成均匀的细丝,对刀工要求很高。
而蛇肉的处理则必须手撕,主要是因为蛇肉这个食材,肉的纹理是斜的,如果直接刀切,下锅煮完就会散得不像样,这也是家厨多次制作的经验加成。
图片来源:图虫·创意
太史第另一道名菜太史戈渣,是易学难精的功夫菜,它对厨师的烹饪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。
太史戈渣又名鸡子戈渣,以蒸熟捣烂的鸡子做馅,融合了金华火腿及老鸡熬制的高汤,再混合蛋白、淀粉等制作成浆,隔筛过滤,再推煮成熟浆。煮浆期间要不停搅拌,火候大易煳底,火候小又没法煮至浓稠。
做好熟浆还要倒入盘子冷藏六小时等待凝固,切成菱形块后拍上生粉入锅油炸。粉多口感偏硬,粉少无法成形。每一个步骤,都有不少细节需要兼顾。
鸡子戈渣油炸至金黄,外酥内嫩,吃起来有一口爆浆的效果。江献珠对其口感的描述更是绝妙,“就像吃到一口汤”,是介乎固体与液态的中间形态。
经典的太史豆腐,则是“粗菜精做”的代表。豆腐要切掉外皮厚实的部分,只取最嫩的豆腐芯来入菜。
图片来源:图虫·创意
这还不是最紧要的,就这样一块便宜的豆腐,偏偏还要用整只老母鸡和火腿蒸出的鸡汁来作配,小火细煮,慢慢煨入味,好讲究!
做好的豆腐光滑细嫩,透着微黄,但一吃就是满口鲜香。
承前启后江献珠
不过太史第的繁荣也难敌时代洪流,后来江家衰落,太史第的家厨流散各地,但也无形中促成了粤菜的传播。
而近二十年来关于太史菜的传播,主要还是得益于江太史孙女江献珠在网站专栏、写作出书上的推广,让大家得以一窥昔日繁华景象。
图片来源:红厨网摄
江献珠撰写的菜谱,步骤、分量都很详细,还会道出典故,分享背后的故事。
很多读者、厨师都表示,只要严格按照菜谱步骤来做,成功率非常高。
图片来源:红厨网摄
用她的话讲,江家留下来的太史菜谱不多,有的还是自己去找到当时的家厨拜访学习得来的。
但从小随祖父品尝各种美食养出来的味蕾,生活上的耳濡目染,做菜其实是一理通百理明的事。对自己影响更深的还是江家的做菜精神,让自己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做菜,写菜谱。
图片来源:红厨网摄
后来她还联合名厨一起设计推出酒店宴席,2020年,香港君悦酒店在25周年庆时就推出江献珠设计的两套菜单,里面就有大家熟悉的太史戈渣。
而因五蛇在香港被禁入口,太史五蛇羹就被改成了菊花鹧鸪羹,用法国鹧鸪肉代替蛇肉,但做法和配料都是遵循古方。
澳门的上葡京御花园也推出过太史宴限定菜单,餐厅总厨庄嘉辉就是师承江太史家厨的入室弟子。
不过吃的不是古法太史菜,而是在保留传统的同时,将西式食材融进了太史菜,也做出了不少有趣的演绎。
结语
前阵子,小编也特意去广州南华西的太史故居转了一圈。
曾经占据同德里、龙溪首约、同德横及同德新街四条街位的太史第,如今被瓜分成民宅区,太史第门房早已被拆,其所在之处也变成了海珠区党校校址。
繁华褪去,一切又归于沉寂。虽然物质留不住,精神层面的东西却影响深远。
江家做菜的精神,延续到现在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。比如“粗菜精做”的思路,还有对粤菜的钻研,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掌控等等。
图片来源:图虫·创意
也正如港湾壹号曾经的行政总厨李树添所说:江太史真正流传下来的菜不多,但那些菜的深度,足以启发后代的很多厨师。
翻阅历史,各位大厨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,去看更高更远的粤菜世界。
参考资料:
《粵菜人物系列:江太史》,谢嫣薇;
《「父子篇 江孔殷 南海十三郎」在一脉血缘的两个极端彼此对望》,南方都市报,李辉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