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一早,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推文《他决定:立即辞职,赶往武汉》引发不少人好奇。
点开内容后就会发现,文章中的“他”竟然是一位来自湖北荆门的厨师,因其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,而引发了湖北日报、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点赞。
实际上,这并非个例,在我们身边不少厨师看起来平凡又普通,但却一直在用行动诠释大爱担当。
“为了救人辞职,值得!”
据报道,42岁的鄂菜厨师冯国栋(化名),于2004年11月第一次踏上了献血车。此后,21年的献血历程中,他累计捐献了12800毫升血液,相当于全身血液更换3次。
2022年生日当天,冯国栋完成了他的第29次献血,同时签署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。
而冯国栋的妻子陈丽的献血之旅也早在2006年开启,截至目前,陈丽已献血45次,捐献了17400毫升血液。2017年,陈丽在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,便当即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。虽然在骨髓库登记了,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最终捐献。
今年5月,在餐馆颠勺炒菜的冯国栋突然收到了配型成功的短信。“激动得差点把锅铲扔了。当时既紧张又激动,感觉像中了‘生命彩票’。”冯国栋回忆说道。
之后,冯国栋便一次次往返于医院和餐馆之间,硬是从繁忙的工作时间中抽出空闲时间,去配合配型复查和体检。
8月6日,冯国栋来到武汉开始新一轮的体检。在得知捐献前后大概需要7天时间后,冯国栋便向工作的餐馆提出了辞职,请老板再找厨师。
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?冯国栋的解释是,自己工作的餐馆仅有一名厨师,自己不上班意味着餐馆就得停业,老板会有损失,而另一边患者的病情也不容等待,所以权衡再三后,冯国栋还是选择了辞职,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。
“工作没了可以再找,为了救人辞职,值得!”冯国栋说道。
8月11日,42岁的冯国栋在定点采集医院,成功捐献了27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之后,这份沉甸甸的善意被送往遥远的移植医院,为那位素未谋面的患者带来新的生机。
了不起的厨师:
拿得起颠勺,也担得起大爱
事实上,像冯国栋这般有大义的厨师并不少。
比如,安徽芜湖海螺国际酒店餐饮部的厨师何有成,也在今年8月,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。从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库,到配型成功后坚定配合,再到捐献前的细致准备,他始终没有丝毫犹豫。
在陕西渭南市,厨师王红宇已坚持献血多年。渭南市中心血站发布的信息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,王红宇已坚持献血97多次,累计献血量高达37600毫升,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3次及终身荣誉奖。
有一次,临床一位患者急需O型血小板,当血站工作人员联系到王红宇时,正是饭店里最忙的时候,王红宇二话不说放下炒瓢,安排好工作,急急忙忙赶往了血站捐献血小板。
在吉林长春,韩庄餐饮有限公司已连续多次组织员工集体参与无偿献血活动。像韩庄的行政总厨张荣华已经连续献血8年,累计献血量达到4000毫升,他说:“无偿献血让我感受到为他人奉献的光荣感和使命感,用我的血液帮助到他人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
上述种种,还只是我们在公开网络报道中看到的信息。
实际当中,厨师这个群体看似普通,却早已不平凡。
他们在烟火升腾的后厨,高温高湿的三尺灶台前长时间工作,只为制作出一道道精美菜肴。甚至可能在没有风扇、没有空调的狭小、炎热的空间里,超负荷工作,这个中滋味,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。
但厨师却把这一切都视为应该的、正常的,只要看到客人吃得满意,就会特别开心,感觉值当!到了大众危急时刻,厨师们也会毫不犹疑、挺身而出,用善举托举起更多的希望。
写在最后
曾经有人说:“十个厨师九个花,还有一个是傻瓜。”
在大众的固有印象中,厨师也大都是文化不高,腰大脖子粗,集油、烟、酒味于一身的“痞子”,脾气还好不到哪里去。
但其实厨师也有细腻的情感,厨师们会针对每一道菜从呈现方式上细心雕琢,在菜品色泽上把握分寸,在味道上一丝不苟,一些资深厨师还会把烹饪当成一门手艺,不断钻研创新。一道菜可能经过上百次调试,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执着,足可以见厨师的心思细腻。
而面对危难,厨师们的“挺身而出”往往也是源于最朴素的想法:“希望能帮上别人”“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做一点”……
没有豪言壮语,却用日复一日的灶台坚守,用一己之力去承担社会责任。这种奉献,已经让厨师这个平凡岗位散发出了不平凡的光芒。
本文配图及部分内容综合自湖北日报、长春市中心血站暨吉林省血液中心、渭南市中心血站、芜湖海螺国际会议中心。